四川大学卓越工程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突破!我校6个项目全部获教育部第二批工程案例立项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6日    点击次数: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第二批工程案例立项结果,我校申报的6项工程案例全部获批立项,学校推动工程硕博士专项改革,深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

本次获批立项的6项工程案例,围绕新材料、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人工智能5个关键领域,聚焦行业前沿,紧贴工程硕博士核心课程,联合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企业共同申报。获批立项的工程案例注重前沿性、交叉性、典型性、启发性,突出“铸魂育人、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的建设定位,着重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和系统工程思维,旨在为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急需领域培养卓越工程师。

案例1.未来能源:废弃生物质制“阳光石油”

首席专家:江霞

废弃生物质具有零碳属性,通过热化学等方法可转化为汽柴油和航煤等“阳光石油”,替代部分石油,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70%),实现固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一条“农业-环境-能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该工程案例将废弃秸秆等具有零碳属性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阳光石油”单一工程案例升维为跨学科知识整合载体。通过解构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要素、管理流程、环境伦理等多维度矛盾,将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管理工程等结合,服务新工科建设,引导学生培养"技术层-商业层-战略层"的三元碳中和工程思维。

案例2.电力远距离输送的安全保障: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宽频谐振分析与抑制技术

首席专家:肖先勇

我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集中度高、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特点,采用特高压直流外送有利于提高输电效率,降低输电损耗,节约输电走廊资源。然而,新能源、直流输电等电力电子装备的大规模并网极大地改变了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致使宽频谐振成为威胁电力远距离安全输送的关键难题。因此,研究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宽频谐振分析与抑制技术,对于我国能源系统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该工程案例涵盖了电力系统的多个复杂工程问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创新思维。此案例将有助于提升卓越工程师的系统分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能源系统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的智能电网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挑战。

案例3.基于 MRI 影像的胎儿脑部生物学指标智能测量及数据库构建

首席专家:张蕾

国家卫健委于2019 年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突出解决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其中构建多阶段覆盖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是关键任务之一。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检测依赖于胎儿脑部MRI 影像的生物学指标判读。传统的胎儿脑部生物学指标测量严重依赖人工阅片,其主观性强、效率低、精度不足。该工程案例从临床医学的真实问题出发,以胎儿脑部生物学指标智能测量及数据库构建为桥梁,以期在跨学科和知识整合中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解决真实复杂临床问题能力,助力“一专多能”的智能交叉卓越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

案例4.安全可信的云虚拟化综合防御体系构建与应用

首席专家:陈兴蜀

构建面向云虚拟化平台的防御体系,既是突破技术壁垒、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社会对安全可信云服务的迫切需求。该工程案例联合企业,紧密结合当前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部署与行业实际需求,提出了“三层进阶、四环打造”卓越工程硕博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通过将校内校外的“课程建设对接行业需求”、“知识体系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业务流程”,以及“教学内容对接工作任务”,逐步构建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案例5.狭窄异型空间智能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大型水轮机转轮流道焊缝高效打磨系统工程实践

首席专家:胡晓兵

水电作为核心清洁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因此水电装备制造技术及其工艺装备的研制是保持我国水电能源装备世界领先的关键所在。该工程案例研制的多足行走-电磁吸附复合打磨机器人系统,融合视-力-触多模态感知、分布式协同控制与智能工艺优化技术,突破传统设备尺寸与功能限制。通过拓扑优化设计实现微型化高刚度机构,结合神经网络与联邦学习策略解决粉尘干扰下的数据融合难题,基于贝叶斯优化与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参数自主整定,显著提升磨削表面的加工精度和质量。团队紧密结合我国能源领域重大工程,联合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一方面为解决我国大型水电装备核心部件的高质量加工,以及在高海拔、深地下等极端环境下的水电设备维修与维保难题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的水电装备核心装备研发的硕博士队伍。

案例6.高尺寸稳定性聚苯硫醚基复合材料:为我国宇航信号精准传输“保驾护航”

首席专家:王孝军

在航天工程中,信号连接器承担着传输电力、数据和信号的重要任务,是确保航天器各系统之间高效、稳定通信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航天任务的可靠性。该工程案例以“实现进口材料的替代、保障我国航天事业的自主可控发展”为背景和目标,联合企业,将校内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实际项目实践相结合,共同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我国高性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的国产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案例教学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推动研究生培养要素重构和流程再造,提升高层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工作,聚焦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积极加强案例的开发,持续推进案例库建设。后期,学校将以此次工程案例立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案例资源的建设、推广和应用,持续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助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上一条:校企共建课程助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 ——多元企业专家进课堂,拓宽视野赋能职业发展

下一条:【大川视界】关于选派研究生参加2025年暑期“名校进名企”项目(新加坡·精华版)(非学分)的通知

Copyright © 2025 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编: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