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学院杨阳教授以“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非知识的搬运工”为信条,将科研融入育人全程,培养出一批“能实战、善创新、有担当”的行业尖兵。通过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实战锤炼,一批工程硕博士不仅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更在毕业后选择留在项目合作单位深耕,成为推动行业创新的中坚力量。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鲜活范本。
一、从实验室到工程一线:项目实战破解产学研壁垒
以超宽带天线阵列研发这一国家重点课题为载体,打破传统培养边界。学生在校期间即深度嵌入项目合作单位中国电科某研究所科研团队,从方案设计、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全程参与,实现“入学即入行、毕业即胜任”的无缝衔接。
在项目初期,团队面临天线性能提升的行业共性难题——如何突破传统设计实现超宽带与超低副瓣性能的双重优化。杨阳教授带领学生李欣岩、李天龙作为核心成员,与研究所专家历经数十轮技术论证,创新性的通过共口径异构排布方案实现了天线阵列的超宽带超低副瓣性能,通过精密仿真与实验验证,最终天线阵列的工作频段扩展至15倍频,主副瓣比提升至35dB,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这种从‘纸上推导’到‘车间调试’的实战经历,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工程技术的复杂性。
二、月度“擂台赛”到成果“大比武”:动态培养锻造复合能力
培养过程中,团队创新建立“双轨赋能”机制:
技术能力锤炼:每周召开项目推进会,学生需以图文并茂的PPT展示进展,接受专家团队“车轮式”提问。在一次关于伺服转台兼容性问题的研讨中,学生李天龙通过引入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成功解决天线阵面与机械结构的协同设计难题,相关成果被纳入项目技术手册。
协作意识培养:面对卫通天线研发中分机模块协调的“卡脖子”问题,团队建立跨课题协作组。学生们主动对接天线、信道等模块负责人,制定统一标准。
项目最终产出SCI论文2篇、国家发明专利2项。2024年底的项目验收会上,与项目竞争单位展开成果“终极对决”。杨阳团队以详实的测试数据、创新的技术路径赢得评审专家组“兼具学术深度与工程可行性”的高度评价,完美完成所属任务。
三、从“校园学子”到“技术担当”:留所就业反哺行业创新
2024年毕业后,李欣岩选择留所发展。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实战经验,他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担任卫通天线整机负责人,主导完成从模块设计、环境试验到外场试飞的全流程管理。在保障西北某地的外场试飞过程中,他与团队连夜分析卫通天线接收链路中天线阵面、阻发滤波器以及LNB对带外信号的抑制能力,排除了飞行过程中的带外干扰问题,保证了某机型顺利试飞。他将项目研发中形成的多学科协同方法论延伸至新产品开发,目前已推动3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
四、探索与启示:让卓越工程师“破土”于实战沃土
“工程人才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课堂推导,必须扎根真实战场。”杨阳团队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项目驱动、全程融入”的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
育人模式革新:通过真实项目全周期参与,破解了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困局,使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实现能力跃升;
评价体系重构:将论文、专利等学术成果与产品交付、经济效益等工程指标双重考核,树立“顶天立地”的人才评价导向;
生态闭环构建:企业通过前置化人才培养,大幅降低用人成本,而学生因深度参与产生强烈职业认同,形成“培养-就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未来,杨阳团队计划将这一模式拓展至智能制造、半导体装备制造等领域,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